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改革创新,马克思主义学院紧密围绕学院“技能立校”办学方略,积极探索特色美育课程新模式。美育教师以“参与式教学”为核心抓手,通过多元互动、沉浸体验的教学实践,让美育课堂焕发活力、点燃学生热情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注入新动能。
寓教于乐:多元互动激活课堂生命力
如何突破传统美育“重理论、轻实践”的瓶颈?《大学美育--艺术视听》课程创新构建“全员参与、全程互动、全情体验”的教学模式,实现音乐知识与艺术实践的深度融合。课程中,美育教师巧妙运用科尔文手势,引导学生感知音高变化,结合四分音符、八分音符节奏训练,将抽象乐理化为趣味游戏。“节奏接龙”“趣味打击乐创编”环节,学生化身“节奏大师”,以拍手、跺脚演绎音乐律动,课堂瞬间转化为创意工坊。尤为新颖的是“音乐唱名签到”——学生需根据教师给出的旋律写出对应音符完成签到,既强化了音名记忆,更让课堂浸润艺术气息。
以美润心:艺术实践绽放青春风采
“原来音乐可以如此贴近生活!”学生们兴奋地分享体验。美育课程打破“教师讲、学生听”的单向模式,将舞台真正交给学生:吉他弹唱《老男孩》用质朴歌声致敬奋斗青春;键盘与非洲鼓交织演绎民谣《红山果》,展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;独唱《无名的人》以深情嗓音传递平凡者的坚韧力量;师生共唱的《光亮》则通过合唱与乐器合鸣,唱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。每一次登台都是情感的释放,每一次合奏都是心灵的共鸣。课堂不再是知识的“灌输场”,而成为学生表达自我、传递温暖的“能量站”。
创新引领:多维探索打造育人新范式
“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,更是价值观的塑造。”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美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,在教学中自然融入家国情怀、文化自信等核心元素。例如,通过解析《红山果》的创作背景,引导学生感悟音乐承载的时代精神;在演绎《光亮》时,深入解读歌词中蕴含的拼搏信念。此外,马院着力构建“课堂+实践”立体化美育体系,依托文艺展演等活动延伸教学链条,让美的教育浸润校园每个角落。
以美培元,向美而行。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创新美育课程为突破点,将生动的艺术体验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,实现了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。未来,马院将持续深化美育改革,探索更多“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感染力”的教学模式,为培养兼具精湛技能与深厚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年书写奋进篇章!(马克思主义学院)

